美国新闻中文版本篇文章1091字,读完约3分钟

今天13点06分,29份遗骨在大连港附近的海域埋葬在海里。 这是沈阳市民政局葬礼管理处海葬办公室组织的第176届海葬。 海葬组织者积极推进宣传,政府大力给予补助金,收钱便宜,但响应者寥寥无几。 去年是辽宁省海葬者最多的一年,全年海葬遗骨1800份,仅占全市5.6万死者的3.2%,今年在此基础上略有上升。
在海葬船上,记者看到,在流血的花瓣流入船尾的浪花中,海鸥在船周围盘旋,伴随着《海啊故乡》的歌,遗属将亲人的遗骨、千羽鹤、幸福卡、幸运星等放入可分解的骨灰罐中。

为了转移风俗,提倡厚养薄葬和绿色葬礼,沈阳民政局于1997年开始组织节俭和环保的海葬,但当年参加的殡仪馆只有10家。 尽管困难重重,民政局对这项活动的推进和组织一贯表现出毅力,服务项目逐年增加,支持力度也在加强。 根据该省民政厅、财政厅年刊通知,沈阳、鞍山等9个内陆市县的骨灰海葬津贴1200元,大连、锦州等7个沿海市县800元,资金由省市二级福利公益金负担。 沈阳市各参加者拥有近1500元花店的,个体只负担260元。 另外,海葬处不重复骨灰分解罐、花束花瓣、一次手套,骨灰后免费提供手提袋等用品,提供集体海葬礼仪、住宿安排、租船等多种服务,支持力度和多种服务,海葬者从前一年开始是两位数吗?

参加海葬的丧家中,既有因没有充裕而难以购买墓地的人,也有不少人担心“隔世不墓”而决定参加海葬。 这次埋葬,家人通常很多人来,张春妍(化名)却很孤单。 父亲不想拖着孩子立遗言,但其他孩子不同意,也不想违背父亲的意愿。 最后哥哥、妹妹决定去祖坟给父亲烧纸,她埋葬了父亲。 她告诉记者,兄妹认为海葬不体面,被别人嘲笑不孝顺,还修好了酒席。 崔文丽(化名)埋葬了6岁的女儿,但因为老年人说孩子早逝,所以坚决不允许土葬。 所以她含着眼泪把女儿藏在海里,旁边的丈夫扶着她的肩膀,一句话也没说。

丧主中也有海葬的支持者。 尽管家里有祖坟,马聪还是在亲戚的陪同下埋葬了父亲。 “没有焚烧,没有用地,环保。 父亲也同意海鸥飞翔目送,将广阔的大海融入美妙的音乐中。 ”。

民俗专家、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杨太认为,中国人有“入土为安”、“迁祖坟改变风水”、“树碑立传”等以前传下来观念,致使大部分人对树葬、海葬、壁葬、草坪葬等绿色殡葬不是特别接受,相信随着居民绿色环保意识不断增强,加之墓地价钱不断上涨,未来更多的人会选择绿色殡葬。而他希望自己未来也能葬于海中,“不拖累子女,也能为国家做些贡献。” (记者 刘旭)
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:
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,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,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。